《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又名“出暑“,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但随之而来的,是闷热烦躁的“秋老虎”。8月的尾巴,依然有着似火的骄阳与聒噪的蝉鸣相伴。加上天晴少雨,气候干燥,午后又常有高温暴晒,人们难免会心浮气躁。
《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若是心气活动不加以调节和控制,会导致脏腑气血异常,从而引发疾病。
面对躁热的“秋老虎”,除了调整饮食之外,更要注重精神上的调养,需要拥有清心平和的心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心境安宁且心无杂念之意,亦为养心之要。
因此,在中医文献中,“养神”、“摄神”、“调身”等内容占据了核心地位,通过调节人的“神”与“气”,来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使人通气养神,又毫无副作用呢?
那便是品香,且品好香。
在“香文化”中,线香之香主要有四种:沉香、檀香、龙涎香和麝香。其中以沉香为四香之首。品质上乘的沉香不仅香气典雅,还有通关开窍、畅通气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作用。
那么,由哪里寻觅优质精品的好香呢?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一款雍荷堂特推六款线香尊享礼盒【淳曜六合】,甄选来自六款不同产地的线香,配以雅致琴形香盘,从而感受到沉香之非凡魅力。
在被“秋老虎”困扰的烦闷日子里,捻上几支线香,品一番沉香带来的高雅平和,抛开琐碎的杂念,心境安宁,且能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享受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
【产品详情】
沧波月
以印度和老挝上品熟结沉香为主要原料,经殿堂级制香大师精心调配出两者的黄金比例。初闻清冽幽淡,有如旷野清空,微风徐来,况味安闲。细品则甜润细腻,好似微雨过岗,丝丝蜜意,沁人心田。余韵更乳香馥郁,仿若复归婴孩,温暖适意,初心再现。正所谓:“瀛峤浮烟,沧波挂月,潜虬睡起清晓。纤云渐暖,凝翠席、氤氲不了。”半支香暖,胸臆阔达,沧波浩渺,天心月圆。
漱玉
以老挝和海南上品沉香为主要原料,既有老挝香的甜润饱满,又兼具海南香的透彻清灵,恰如美玉一般高洁剔透,温润沉潜。若香有品,则此香儒雅大气,秀逸端方,足称香中君子而不逞多让。
每当炉烟乍起,香雾蔼蔼中,隐隐似有君子握兰,穿廊徐行。香烟氤氲里,渺渺若竹影摇曳,鹤舞翩迁。泠泉石上,襟怀开张。天风漱玉,环佩叮当。正是香韵醉人时,朗然乎一弯新月,天如水;数点星横,烟波平。
不生尘
以越南芽庄上等熟结沉香为主要原料,糅合顶上富森红土,由遵古法手工精制而成。用芽庄的甜润安和配以富森红土的雄强,一呼吸间,感官的瞬间被丰富。随之而来的是钻入心髓的安静宁谧。恍然有一丝清浅入定的感受,如此轻安,如此柔顺。
宋人朱敦儒词《南歌子》曾有:“住近沈香浦,门前蕙草春。几时微步不生尘。来作维摩方丈、散花人”之句。想来沉香使俗地“不生尘”,使俗世变“净土”,使俗夫成“高逸”之功,古今一如也。
浅黛
“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最是这轻吟浅笑的一瞥,却令人难以忘怀。“浅黛”的气息不是甜,而是甘,是脑海里依稀年少时夏日雨后空气里的清新甘香。“浅黛”的韵致不是润,而是柔,是锦缎绫罗般的滑顺轻柔。而这一切美妙的特质都源自于一个雅逸的名字:菩萨。“浅黛”——用菩萨香造就的逸品,一款如菩萨静虑般清净安和的沉香。
梅落
“梅落新春入后庭,眼前风物可无情?”梅华清丽冷艳,落梅之时,琼英粉碎,缤纷布地,却无半点伤感,只因唤起新春无限。这一款“梅落”以顶上海南沉香单方精制,以纯粹而致精,以无暇而致纯。香燃成灰,一如梅落迎春,丝丝烟缕中无限生机。且上高楼望,相共凭栏看月明,香如许。
骊龙珠
“骊龙珠”是为了纪念雍荷堂成功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特别制作的一款极品线香。由非遗传承人任刚大师亲自组方,以顶上富森红土沉香为主要原料制作,配入顶上“龙涎香”为辅料。此香不但体现富森红土极正的甜意和如清风拂过的清凉韵味,并在“龙涎香”的帮助下使其香味丰富及持久不散。一炷香燃,红土为地,龙涎为水,香燃为火,烟气为风,四大调和,甄祥瑞云萦屋不散,妙贡烟云麟振龙骧。
更多详情可咨询雍荷堂汤老师,
微信号:tangyiqiang0428
如果您对相关内容感兴趣欢迎关注雍荷堂——中国上海高端沉香艺术馆微信公众号
【雍荷堂极品沉香体验馆】
雍荷堂香馆坐落于上海市吴兴路92弄2号(原法租界),为欧式独栋院落别墅。内设宴会厅、品香室、珍宝展示厅。是集沉香汇珍膳食与沉香养生品鉴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这里享受到沉香带来的奇妙体验。
奇品共赏,同好共玩乃雍荷堂之旨。珍品瓷艺,摆设房间,屋宇增辉、雅室生色;沉香佛珠,沉心把玩,高雅情趣,心灵升华;留青竹雕,清秀文雅,高风亮节,祥瑞添寿。
打造精品,和谐流通乃雍荷堂之追求。
沟通交流,拥有财富乃藏家们之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