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一) 太极拳与钢琴
吕净寰
郑曼青是太极宗师杨澄甫的弟子。有一次郑曼青被逼得不得已和人过招,一接手便把对方打得飞了出去。动手前他先向旁观者声明:你们若看到我手动,我就不姓郑!
他这句话表达了太极拳的一大特点,值得从两方面进一步思考。从旁观角度,它表达了太极拳神奇的一面: 他人只见到效果但全不理解过程 (有人形容太极者为「如有神助」)。从练拳角度, 「手不动」 是一根本指标。练好太极拳必须把手动的本能习惯彻底练掉。无论练拳架还是推手,手都不可动。手不动并不是手停留在某一处而不动。意思是手不主动,只被意气带动: 哪怕最轻微的主动动作也必使手离开气场,摆脱腰的主宰范围而变成一个单独固体,由此产生了双重条件。若在推手或搏斗中,这固体或使对方顶,引起拉扯,或被对方化而利用。搏斗中旁人看不见手动,是因为太极拳搏斗时一刹那就结束; 推手和练拳架时,旁人当然看到手动,可是除非内行,不然不一定分得出手是否主动。
手只不过是人体最灵活的一部分, 也是最倾向主动做事的一部分, 所以必须用心渐渐改掉它多年的习惯, 就如一个特别能干的小兵, 习惯不等命令就自出击。太极拳不允许局部自作主张, 这规律不限于手, 牵涉到身体每一部位, 只是手最容易妄动, 而别的部位相反容易滞。
滞与妄动是正负毛病, 效果相等, 同样使得手(或身体另一部分) 凸出气场, 脱离腰的指挥。对气场来说, 停顿也是一种妄动。关键是手和身体各部都必须灵活, 刻刻感受得到气场流动并能順勢反应。这也是太极拳所谓 「鬆」 的涵义。
无论那个太极拳要领, 都不是单单从身体能练出的。太极拳目标不是用身体去取胜, 而是用意和气。但意和气必须通过身体才能对外界产生效果, 所以练太极拳必须理解原理, 再寻适当锻炼方法改造习惯, 使得身体每一处都符合原理。
所有艺术都是通过形象让人感受到形体的超越。对观赏者说,艺术如魔术,因为他只得到美妙的效果但摸不着怎样产生这种效果。一般武术,出拳快踢脚准,甚至动作美妙,但还是看得出操作方式,算不上艺术。只有太极拳交手时,败者以及旁观者都经常弄得莫名其妙,全不理解过程, 似乎着了魔。
武术 「看不出手动」 就到了艺术境界。反过来说,艺术让人看到 「手动」 就总还差了一点。每一种艺术都以技巧为基础。最终成就也必须靠技巧, 但关键不是技巧多少而是它的质量。外家拳练得好很厉害, 但永远达不到太极拳的艺术境界,因为它的技巧健在肌肉训练上,脱不了速度和力量。最好的外家拳师或拳击手如阿里当然也不仅仅用力,但总超不出 「手动」 的境界。
钢琴弹得好, 不是把音符弹出, 而是体现出曲子的精神, 气韵和优美。这大家都认同, 可是一般钢琴家仍然把技巧看成弹音符的功能。不幸若出于有这养的理解, 练出的技巧即使以「数量」 指标出众,「质量」 却还是必然颇有不足。最高明的钢琴家,如阿图尔施纳贝尔 ( Artur Schnabel), 艾德温费雪 ( Edwin Fischer) 阿尔弗雷德柯尔托, (Alfred Cortot), 经常被人评价为乐感出色但技巧有缺。这是因为常人不理解技巧质量和数量的分别。所谓「数量」 是能用机械指标测量的 (音符弹出的速度,音量,准确度,等),但「质量」 只能各人用自己听觉和感受力去品尝。其实那些顶尖钢琴大师不单单乐感非凡; 他们所以能体现特出乐感是因为它们技巧质量与众不同。一位大师的弹琴风格不仅来与他的性格, 天才, 灵感, 也是来与他独特的技巧。经常质量特别好反而使数量打折扣, 就因为练质量时必须放弃肌肉锻炼 (最终当然并不是不可能双全, 但这更是少之又少)。极少数体会到技巧质量的决定性, 因为自古以来西方没有适当的理念来分析钢琴技巧质量。顶级大师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所以难以传达他们独特的优势。
近一百五十年西方有不少人研究钢琴技巧,如德国的德培 (Deppe ), 英国的马太 (Matthay),美国的 Whiteside, 以及很多当代钢琴家。这些人对钢琴教学颇有贡献,但最终总不全面,因为他们都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基础。他们只能靠自己感受和经验,最多参考物理和身体解剖学或不同身体调理法如瑜伽,Alexander Method,Feldenkrais,等。这些方法虽各有特点,但研究对象总归是体不是意,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怎样用身体去把心里对曲子的意思和感受通过钢琴传达到弹出的音声。
用身体传达意思, 岂不正是太极拳的特长? 太极拳与别种武术的分别是太极拳的出发点不是身体运动而是太极原理。练太极拳就是要化去身体局部做事的习惯, 使得各部便成气场的一部分, 既能感受到又能配合气场的一切变动。这岂不是弹钢琴最需要的吗? 太极原理和太极拳训练方法岂不恰恰是西方研究者们寻找了一百五十年的吗?
想来确实因该如此。然而钢琴和太极拳之间距离甚大, 若真想用太极原理充实钢琴艺术, 必须进一步说清楚怎样躯体利用。
钢琴过了初级阶段,有两大难题,一是音色,一是节奏。传统钢琴教学对这两个问题束手无策,至少没有完整的调整方法。大家一向把音色归于一个钢琴家的风格,因此无法解释,模仿,或传授。初级学生如果弹得音色特别难听,老师可能会指出不得法处,但到了高层每个钢琴家的音色就几乎定形了,不会有明显改变, 一般也没人再期望它改变。钢琴高手偶尔会对自己弹出的音色不满,花经历独自深造。据说著名大师 Horowitz 有段时间闭门进修,经常单单一个音符一遍再一遍地弹个不止,家人都怕他得了神经病。
音色是钢琴音乐最基本的一面,也是最难控制的。不少有声望的钢琴家甚至认为音色根本就不存在。这派人认为,所谓音色只不过是以不同音符音量大小加上踏板效果而产生的幻觉。他们以为从科学角度我们只能把一个琴键弹得重一点轻一点,不可能以别的方式影响钢琴发出的声音。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听觉,但他们认定只有这样才符合「科学」,所以不去深一步研究这想法是否正确。最终他们不顾自己听觉和弹琴经验,硬去坚持音色是幻觉。实际上这只反映了他们对科学理解得不到位。他们认为一个机械性的钢琴只能接受机械性的操作,所以拒绝考虑非机械性的因素。
这些人没有尝试过太极拳神奇的一面。普通人无法想像不用力怎能把人打飞,同样无法想像不用力使一个琴键发出声。然而一个太极高手只需调整调整意念便能在对方身上产生很不同的效果,一个钢琴高手难道不能吗?
这样说并不能说服一个「科学思维」 的钢琴家,所以必须做出一个物质性解释。人体从头到脚都有肌肉,但一般动作只关系到少数肌肉和筋,其余或不参与,或无意中产生一些反作用。这是因为肌肉以收缩产生作用。如果配合的理想, 每一块肌肉每时每刻做到它恰恰该做的, 从不做它不该做的。这样完美的配合, 拳术里就称 「通透」。身体通透, 气就流通, 意就能充分体现出。这也就是太极拳对身体的要求。
实际上身体肌肉从来不会配合的如此完美。相反, 肌肉不断互相干扰, 不肯协调。为什么? 因为当我们把意放在一处时, 别处就自然乱了套, 恰恰产生了 「手妄动, 别处滞」 的现象。不是说没有效果: 我们从早到晚手脚都在做事, 不是也没做出差错吗? 当然, 只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 「看得到手动」 的层次上, 都与艺术沾不到边!
一个钢琴家手指练得很灵活, 弹起来似乎很流畅, 很自如, 但是他身上别处滞点无数, 而每一个滞点都多多少少影响到他手指和琴键的接触。他本人感觉不到, 就如一般太极拳者手动了也不知道, 哪处停了也不知道, 直到被人打出去都还不知道。但内行或敏感者一听就知道, 这音色不是他想听到的!
音色好其实全在于身体通透。通透了弹出的声音才能传达意境, 听起来才舒服, 才有感应力。通透当然不是绝对的, 但音色好的钢琴家就是在通透方面占优势。
懂了这道理, 就是得到了开发音色的钥匙。但入门并不那么容易。太极拳入门需要好老师, 适当练法, 陪练对象等条件。但如果有这些条件, 就能入门, 不需奇才, 只需时间和耐心。钢琴相比简单, 因为没有个活人来刻意阻挡和攻击, 不过同样需要方法和指导。
我敢断言, 每一个钢琴家都可以改善他的音色。不是说定能与某某大师并论, 但必能明显超出他目前的音色局限。
怎样去练? 每一个人情况不同, 困难和进展速度也不同, 但大多数人都可以使用一套符合太极原理的练习法。这里不便细述, 只提醒一下: 太极拳 「手动」 就是弹琴手指动。太极钢琴法第一练习方向就是改掉手指主动的习惯, 尤其不可用肌肉去抬手指。太极拳一个基本要求是 「沾黏劲」; 没有练出沾黏劲, 就无法和对方结成一体。弹钢琴也有「沾黏」, 就是手指尖从不离琴键(要离琴键只是因为被手臂带动而不是手指自己离开)。但要记住, 手指不动和沾黏劲不是想做就做到的, 必须耐心练才逐渐能做到。
钢琴第二大难题是节奏。西方古典音乐发展过程中演变出的一个特点, 是每个曲子都建在一个固定不变的节拍上。节拍不复杂, 明显不过, 人人都知道, 都理解, 但很多名气响的钢琴家都不懂它的深意和重要性, 至少在演奏中体现不出。一般人认为节拍就是数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或一二三一二三, 有谁不会? 其实音乐节奏就是靠第一拍的感觉。若要感觉到第一拍, 必须先感觉到前面的起拍。这也不难理解。难的是弹琴时使这感觉在音乐里体现出来。听者如果感觉不出, 就会觉得音乐不完全自然, 似乎透不过气来。除了行家, 一般人只会感觉听得不太舒服, 但无法说出原因。
起拍落到下拍确实不容易弹出, 因为它是一种无形的动态, 一种能量现象。它的含义很难用文字解释, 只能通过身体感受。乐团指挥可用指挥棒或手来表达, 就此把节奏感传达给乐团, 但一个钢琴家双手已经忙不过来, 怎样去故这些? 有些钢琴家和乐团合演时弹得比他们独奏时弹得好, 就是因为指挥和乐团供应了他们在独奏时缺乏的节奏感。
节奏感不是个很明显的问题, 处理不完美也没人怪罪, 连音乐评论家也不一定能指出。然而这对高层钢琴艺术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因为没有人提供出任何处理方法。我认为唯一能彻底解除这障碍就是太极拳里的 「开合」。开合不是身体开合, 而是意气得开合。它是无形的, 但对有形的身体却有明显的作用。体会到开合, 再把开合配一曲的节拍, 才能使弹出的音乐有呼吸自如的舒服感。
开合不复杂, 也不难理解, 但应用并不简单, 没有练到一定程度是用不上的。前提也是身体必须通透, 必须成气场一部分。如果还没到 「看不见手动」 的境界, 用起来效果不会好。用在钢琴上也要先摆脱了手指动的习惯, 才可指望最佳效果。
一个钢琴家怎样应付音色和节奏这两大难题, 就决定了他的成就。这两问题解决了几分, 就说明他身体通透了几分, 也就是说他意气透得出几分。只有透得出前提下才能体现他个人的才华。有些天才人物透出了六七分就要比你我都出十分效果还好。但每个人只需多透一分, 就会明显上一台阶。职业钢琴家能透出五分已经不错了。自古顶级钢琴大师也不过透出七八分, 因为没有太极原理的指导, 透出更多实在太难了!
接触了太极原理, 对目标得到了较清楚的理念, 但具体怎样去练琴呢? 方法还是要求之太极拳!
太极拳锻炼方法分基本功, 拳架, 推手。每一类有它的要点和特点。若想练太极钢琴法, 何不利用?
1。基本功: 基本功锻炼的是身体, 目的是把身体各部练得有足够能耐在动态中放松。钢琴基本功, 一方面锻炼手指, 用过适当的五指练习使得手指有能耐放松和放弃主动。另方面是使身体各部位产生感觉, 这样自己才能渐渐对身体各部敏感, 清楚某一部位在动还是不动, 参入还是停顿。
2。拳架: 练拳架特点是长期反复练一套动作。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些动作从身体练到意气, 从手动练到意动。也就是说, 把身体本能习气练掉, 使身体各部灵敏地接受意气的动力。拳架当然也有好有坏, 好的也各有特点, 但关键是长期练一套, 从熟悉的动作里发现新体会。去学五套十套拳不但没有意义, 反而误了学习。练琴也要选少数几首曲子做 「拳架曲子」, 练的时候不要想演奏, 只把它当作研究工具, 目的只是不断试验怎样使身体以及弹琴方式更加符合太极原理, 也就是说, 首先手指不妄动, 无处不参入, 尤其时时与腰保持联系。要得到这种练法的好处, 必须每天练同一两曲, 练上一年以上, 不一万也至少要几千遍。我自己用的「拳架曲子」 是几首肖邦练习曲。
3。推手: 推手是太极拳独有的一种练习方法。推手不是练习手法, 也不是演习搏斗。推手是进一步把太极原理练上身。推手和拳架需同时练, 它们互相补充, 相互相成, 缺一不可。练拳架的收获, 必须通过推手巩固和考验。推手中发现不足, 必需练拳架调整。这两种练习方式配合得好, 才渐渐练得能保持稳定的太极状态。懂了原理, 经常会较快感受到太极状态, 但一和别人交手, 立刻回到原始状态, 若不就此罢休, 下一步不是憋就是顶, 最后只能拉扯, 就算胜了也没体现出太极拳的精华。所以推手不能以取胜为目标或标准。推手练的是随机应变, 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保持太极状态, 让意气发挥它的奥妙和威力。
练拳考验是用意气克制他人, 练琴考验是用意气显示曲子的内涵。太极钢琴法第三练习项目, 是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曲子, 研究怎样利用通过 「拳架曲子」 练出的功夫去应付这些典型曲子中的特点。好比, 莫扎特和贝托分每人一两首奏鸣曲, 加上巴赫, 舒伯特, 肖邦, 舒曼, 布拉姆斯, 等, 每人一两曲。练这些曲子要求不是高效力地把曲子练到演奏水平, 而是练习适应自己获得的「太极」 心得。关键是不可妥协, 不可寻捷径, 必须使每一小节, 每一音符都以太极方式弹出。这样练比一般练需要花上好几倍的时间, 但练完了这十几首典型曲, 太极钢琴法也就成了自然反应, 以后无论弹什么曲子都不会失去太极状态和效果。那时才进入到自己弹琴的真正水平, 才能体现出自己潜在的乐感和才华, 才能摆脱工匠气, 弹进艺术境界。
经常有人问, A 琴弹得好还是 B 琴弹得好? 我只能回答目前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 以后怎样就不一定了。其实他们的优点并没有完全体现, 缺点也不是不可排除。遗憾的是及大多数钢琴家或学生都被技巧质量上的不足而困, 不知怎样改善。到了音乐学院层次, 老师就不再重视技巧, 就如大学教授不会去重视学生语法用词, 认为这是你小学中学该学的, 总不能要我重新教吧! 这样一代一代下来, 技巧质量过关的人只有越来越少。以前学琴还是以单传为本, 一师传一徒, 老师尽心传授, 学生专心吸收, 但近年来师徒关系越来越淡, 有点名望就世界各地飞来飞去, 到处开所谓的大师班, 这里提些建议, 那里指点指点。学生东学点西学点, 听听唱片, 把用科技修改过的录音作为指标和目标。学生也好, 老师也好, 大师也好, 即使不想也随潮流走向商业方向。这是社会趋向, 但同时也反映弹琴者自己内心的一种空虚。可以比喻武术: 现代社会里没有搏斗机会, 练外家拳就算能比赛得奖或上电视表演, 时间一长, 上了点年纪, 冉冉体衰力减, 如何不感空虚? 有机会出国捞一把, 如何不去开采? 练太极拳不同, 只要入了门, 越练越有趣味, 因为意和体, 内心和外界, 都感到越来越相济合一。钢琴也一样。如果用太极思维改化技巧, 质量有突破, 琴不但会弹得更好, 还弹得越来越舒服, 越来越有味, 因为这样弹琴就是在不断接近音乐的核心, 化去自身与内心的障碍, 感受无形界, 接近艺术真谛。
到底 A 好还是 B 好? 难说, 因为两人都体现不出他们潜在的才能。如今很多钢琴家的技巧都有质量上的缺陷。这些缺陷都来与不符合自然规律, 但都可用太极原理去弥补, 因为太极原理就是自然规律的深层总结。技巧调整到符合自然规律, 那才能论某某钢琴家到底多好, 艺术能达多高境界。我时常感慨, 看到那么多人费了那么大劲去练琴, 但得不到最佳效果, 不是因为才华不足, 努力不够, 而只因为小时候学到的技巧质量有差, 导致他们一辈子无法跨过这基础性的障碍。
我有一个学生, 少年时做过波兰全国体操亚军, 后来选择钢琴演奏为事业。她说她体操练好是因为中途遇到了一位教练, 教了她新的锻炼方法, 这才使她水平提高, 所以她深深体会锻炼方法的决定性, 但她跟过好几个钢琴老师, 没有一个给了她她所需要的练琴方法, 直到偶然认识了我, 接触到太极原理, 这才开始摆脱一些致命的不良习惯。她有缘遇到我, 但也是因为她钢琴上毛病特别严重, 自己明确觉得需要改进, 所以肯尽心改变。一般人毛病不那么明显, 经常还认为自己已经弹得很好了, 所以根本不寻技巧改进, 也不认为有此可能。练外家拳的人, 不是遇到太极高手, 发现自己无法争锋, 也不会愿意接受新的思维, 更不会费心费力去学太极拳。练钢琴的人, 若不明确承认自己有问题, 岂能愿意从新打基础?
然而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 还是有一部分人意识到物质之外的天地, 愿意不顾一切去寻艺术真谛。我只希望这些人看了此书, 对太极原理得到新的理解, 对艺术得到新的启发。
吕净寰,年幼时去纽约,普利斯顿大学毕业后去德国留学,70 年代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比较文学,写音乐评论,80 年代移民法国。1981 年在台北接触到太极拳,对 《不用力》 概念甚感兴趣,并且想到可以用于钢琴。在巴黎认识顾梅聖老师,1991 年去上海和他学太极拳,后来认识了董斌老师及其弟子王志祥与任刚,渐渐对太极拳有初步理解,同时也能进一步理解和分析以前不同钢琴老师的教导,包括纽约的 RichardMcclanahan 和 Robert helps, 汉堡的 Robert Henry, 巴黎的 JacquesRouvier 和 Marian Rybicki. 近十几年一直研究和如何用太极原理更新钢琴技巧,希望对自幼喜爱的钢琴艺术做出些贡献。
(二) 記當今太極拳界之正法眼
王小鹏
未来太极拳所肩负的使命一定是神圣的。她的意境突破了四大假合的骨肉之躯及六尘缘影的虚妄意识,逐步引领您进入那充满灵性感知力的自由之境。正如太极拳论中所述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太极是无限与有限之间的无声对话,是浩瀚对渺小的慈悲授记,是解脱身心生生灭灭的无上持明,她成就的不仅是勇武与降伏,更在乎的是平等,圆融与和谐。
與任剛老師結識是基於葉派太極前輩何基洪老師的因緣。2012 年夏的一天上午,隨何師來到浦東自道精舍,聆聽了任老師對 《太極拳論》 的分享,字字珠璣且平實入理,令人茅塞頓開,嘆未曾有:何為陰陽,如何體現! 如何才是氣沉丹田! 氣與炁的關係!... 僅幾個概念就完全顛覆了大家以往對太極拳的慣常認知。震撼之余更平添了一份親切與感動,這可能就是佛家所講的有緣!
時至今日與任老師相識一年多的時間里,一有時間就登門請益太極神意之事,任老師良善、真誠、耐心,一語中的的演說,不僅體現出其高超的太極道技,更能讓人感受到他那謙虛隨和、平易近人、睿智風趣的大師風范!受益頗豐也自是无容置疑了! 看任老師練拳,亦是一任自然,剛柔並濟,就恰如他的名字;法自性流,變換莫測,卻無有定法可得。當去感受其太極放勁時又顯得是那麼的隨心自在,被放者亦覺得非常通透和神妙! 這種源自本體的浩瀚之勁絕不是時下所謂拉拉扯扯的太極拳所能體會得到的! 其勁就如同我心意門拳譜中所雲:靈劲上身天地翻,遇敌好似弓断弦。
任剛老師是楊式太極拳一代宗師樂奐之一脈的法脈繼承者,其技藝和人品為許多太極名家所稱道! 他有教無類的博大情懷令諸多有緣能捨惡而修習於善,我想這就是真正太極文化的魅力吧 !"要時時學習,要懂得如何學習"這是任老師常告誡學人的話。在傳統文化日漸復興的今天,我們在傳承太極技術的同時,也應該以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文化來不斷歷練自己:以學習水德而成就莊嚴之性德,我們要以滴水穿石的毅力,無孔不入的細致,隨方就圓的安忍,普潤萬物的平等與慈悲來濟人濟事濟天下,勇猛無畏! 精進不殆!
任刚老师的 《太極拳行法釋要》 一书的问世,的确是囯内外武术界一大喜事。此书对升华拳艺、启迪心智和传承文化意义遠大,实乃是少善根福德因缘难得值遇,同時任老師又為浸淫香道文化研究十數载的當代沉香收藏大家,我也祈願中華太極拳猶如這千年奇楠,香氣悠遠,蕩氣回腸,令人妄情漸斷,凡心不起,從而賦人類生活以美妙,生命以平等! 此書之問世概而言之,标月之指绝相超宗可令学人心开意解,举手投足隨心而动留待有缘细心品味。
王小鹏
癸巳年冬於同济
王小鵬,副教授,同濟大學武術老師,同济龍文國學社指導,澳大利亞首都中國傳統武術积健社名譽會長。國際太極劍冠軍、形意拳亞軍。
1970 年出生,祖籍河南永誠,五歲隨父母遷居皖碭山 (中國十大武術之鄉之一)。自幼随地方上名老中医的外祖父習練劍術。
1977 年被選拔入少體校武術隊訓練。后隨劉公允田之子劉新芳習練查拳門拳械。劉公曾任解放初期安徽省體工隊第一任武術總教練。
1989 年考入上海體育學院武術系學習。曾隨上海回族武術家李尊思老師學習了查拳門頭趟老拳,羅漢鏟,心意雙節棍等穆民武術,後又隨查拳門少老師武術名家馬孝芳學習了查拳門的大長手。
1993 年畢業後于同濟大學任教,又有幸得遇上海楊式太極拳名家傅鐘文先生悉心指导。
2001 年初經馬孝芳老師引荐於心意門名家白恆祥先生處幸列門牆。
2008 年由上海武術院引荐有幸認識了葉大密先生的入室高足金仁霖先生 (字慰蒼) 并拜師求藝。
2012 年夏由同門前輩太极名家何基洪先生引荐緣遇任剛先生。得感太极神妙!其與心意拳最上乘此二者實乃同出而异名!
2013 年作為專家之一被马云、李连杰创办的 「太极禪」 邀请进行拳架的創編工作。2014 年應邀參加 《書院文化暨南懷瑾教育思想研討會》
1993 年至今在同濟大學一直從事本科生、研究生、國際交流學院留學生及女子學院的武術教學工作,積極倡導文武并重禪武歸一的教育理念,并創辦了同濟大學禪武課堂。
主要專業著述:《動靜結合陰陽相生-武術與古典園林》《上海市部分髙校武術教學中的若干問題與建議》《武術文化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古典思想與現代建築景觀設計》《淺談武術的仿生學價值與啓示》-以心意六合拳為例 《中國劍藝與行書書法》《高校留學生武術修身課程的現狀分析和策略研究》 等。
(三) 太极拳的光明大道
钟鹰扬
从幼时学习武术起,迄今已过去二十多个春秋岁月了。多年来学习和研究过众多拳术,如少林拳、南拳、咏春拳、截拳道、菲律宾魔杖、陈、杨氏太极拳等等,都执着地钻研其中真正实用的技击,而对花拳绣腿的表演招式甚是不屑。
回想起来这真是一段漫长而又喜忧参半的学习和实践旅程,而贯穿其中、始终未曾间断的却是对武术真谛孜孜不倦的追求。
幼时在香港外婆的家中喜爱弄枪舞棒的自己,少年时为和父母团聚赴德国读书,虽身处异国,对武术的痴迷和学习仍未间断。其时参加全欧洲少林流空手道比赛时曾获得亚军,还经常与同门或其它门派的习武者实战切磋交流,分享、提升各自的拳术水平。之后不久在德国获得咏春拳的教练资质,更是经常和师兄们被派去培训警察和军人。这些经历为我积累了宝贵丰富的习武经验和自信心,但总觉得不满意,离自己心目中真正的武术还相距甚远。那时候我经常往来德国和香港寻师学武,但是非常迷茫,突破不了瓶颈,感到无路可走。为了化解心中的疑虑,我参阅大量的文化书籍,之后隐隐发现,学武不仅是简单的拳脚功夫的训练,更要深入武学的哲学背景,了解它招式后面的真正内涵,直至到达那个无时不在的状态!而这样破茧化蝶的功夫须得有明师的指导才能领略一二啊!
于是我告诉自己,静待时机吧!
2003 年时我下定决心来到中国大陆,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始五年的中医学习生涯,课余的时间我继续在网上查找信息,希望能找到梦寐以求的武学明师。也曾经奔赴内地跟几位老师傅学习太极拳,他们的品德、功夫都非常的好,但我始终觉得离我心目中的梦想相距甚远。
命运的转折直到 2006 年冬天!
那个冬天通过朋友偶然的介绍,我在上海认识了任刚老师。他给我的第一眼感觉很儒雅,非常正气,有内家拳师的涵养气度。但是年少的我血气方刚,加之对太极拳的偏颇认识,所以很是怀疑,还带着挑战的态度,交谈之中,他所说的话语都被我不时无知的反驳。到后来任老师讲到发劲时,也不知是不是为了给我点厉害看看,随手在我胸口放了一下按劲,那一刻,我顿觉此劲入里透内,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即刻笼罩全身,而这种感受竟然是从未体会过的!惊愕之余,我暗暗思询,难道这就是我苦苦寻觅的明师吗?
之后有幸经任老师的同意,我开始跟随他认真学习,越学越觉得老师太极拳术的高深。一段时间后我慢慢明白为什么太极拳是内家拳,它是如何运用神气,如何与对方融为一体的等等。任刚老师教我们的太极拳不仅是外在的动作招式,而始终是要体现真正的太极状态。在此过程中我陆续看了很多杨氏太极拳的老拳谱和前辈们留下的文章,忽然都能看懂了,而且知道可以通过身体表现出来,这让我的信心增加许多。我开始领略如何养浩然之气,如何利用势能练出化劲和发劲,如何将身体均匀通透。我的身体一步步发生变化,肌肉和骨骼开始为了这样的均匀活动作出了调整,颇有脱胎换骨之感, 而我在化劲和发劲中越来越自如。
除了拳艺之外,任刚老师做人的品德也让我非常钦佩。在跟随他学习太极拳的七年当中我很少见他发脾气,情绪始终稳定而又乐观积极。当朋友和学生有困难的时候,他都非常乐意无私帮助。我相信这个就是工夫!任老师已把太极融入到他的人生各个方面了。这让我深深意识到,太极拳不只是一门拳术那么简单,它亦是一门哲学,是可以让我们领会到生命真谛的哲学!
这不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吗?我太幸运,终于找到了!
钟鹰杨:上海自道精舍武术总教练。自小习武,曾系统学习空手道,少林拳,菲律宾魔杖,咏春拳和太极拳术。十二岁从香港负极欧洲,仍念兹在兹。旅德期间,获全欧洲少林流空手道比赛亚军,并获咏春拳教练资格,有缘结实南公懐瑾先生,并尊南公嘱,回大陆学习中医,成为职业中医师。又遍访大陆名师,后有幸拜入杨氏太极拳传人任刚先生门下,终于体会到太极拳的 「醍醐」 之味。
如果您对相关内容感兴趣欢迎关注 【雍荷堂】——中国上海高端沉香艺术馆微信公众号,我们将不定期为您推送品香,品茶,参观展览,文化活动,友谊沙龙,放生,小型精品课如艺术品赏析、玄学、命理学、佛学、武术等活动,期待您的加入和莅临。如有任何疑问可添加客服微信:Yangxiuli0202 详细了解!
【雍荷堂极品沉香体验馆】
雍荷堂高端沉香艺术馆坐落于上海市吴兴路 92 弄 2 号 (原法租界), 为欧式独栋院落别墅。内设宴会厅、品香室、珍宝展示厅。是集沉香汇珍膳食与沉香养生品鉴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馆藏数量庞大的极品沉香奇楠艺术品和雕件。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这里享受到沉香带来的奇妙体验。
奇品共赏,同好共玩乃雍荷堂之旨。珍品瓷艺,摆设房间,屋宇增辉、雅室生色;沉香佛珠,沉心把玩,高雅情趣,心灵升华;留青竹雕,清秀文雅,高风亮节,祥瑞添寿。
雍荷堂是目前国内拥有沉香库存的品牌之一。数十年来,创始人任刚先生浸淫中国香道研究及沉香收藏。近年来沉香收藏渐入国人视野,但国人对沉香知之者不多,精研者更少,因此对货真价实的沉香的收藏并不理想,为了满足国内沉香爱好者的需求,同时也为了弘扬和发展中国香道文化,雍荷堂通过著书、开展研讨会与讲座指导沉香收藏者。
打造精品,和谐流通乃雍荷堂之追求。
沟通交流,拥有财富乃藏家们之心声。